赴中交換經驗

 

未命名  

有幸和南大青年的訪談

 

 

    這次赴中交換對我而言是個難得的體驗,然而,在出行前遇到了不少質疑和挑戰,不外乎是「為什麼選擇中國而非歐洲」,「去那個地方真的能幫助到你什麼嗎?」其實,離開既有的舒適圈選擇交換和前往中國是兩件事,前者的目的在於,讓自己人生有一段「空白」,在這段空白裡,我有足夠的時間去審視自己所擁有的,以及欲追求的。交換就像是一個契機,幫助你暫時卸下身上的枷鎖,跳脫出自己固有的思維模式,進而重新探索自己。簡言之,交換本身並沒有辦法帶給你什麼實際的價值,它僅僅是個機會,讓你可以創造自身價值,並重新解構自我。至於為什麼選擇中國,其實答案不言而喻,無非就是希望能親自去感受和了解這個國家,而不是透過片面化、零碎化的媒體資訊和網路文章。

 

簡單交代了緣由,接下來講述一些個人的心得,尤其是大家比較有興趣的話題

 

 

1:常常聽到對岸的大學圖書館總是爆滿!這是真的嗎?

 

    在交換之前,我也常常在思索這個問題,所以當我花了兩三天安頓好之後,馬上就去南京大學圖書館一探究竟,結果卻出乎意料,還記得那天是早上十點,原來還忐忑著是否能「搶到」位置,沒想到一進去卻發現尚有二分之一左右的空位,鬆了一口氣之餘,也對媒體的過度渲染有了更深的體悟,腦海想起先前打臉蔡委員的文章,不禁感嘆起我們狹隘的價值觀。我想,在現在這個訊息如雨後春筍般的時代,如果沒有主動思考和汲取不同的知識來源,我們都將成為主流媒體的傀儡,也難怪俗話說:「讀萬里書,行萬里路」這句話正是強調了眼見為憑這個價值的必要性。

 

補充:實然上中國的學生還是相當認真的,筆者於開學幾週後再次觀察,情況已截然不同,同樣的早上時段,整個圖書館幾千個座位卻是幾近滿人,著實汗顏。

 

  

未命名  

 宏偉的南京大學圖書館夕照

 

 

2:對岸的學生是不是都超級認真?上課會一直提問,還有不停回答問題?

 

    首先針對這個問題,我希望能分成兩個部分來闡述,首先你我必須知曉一個前提,不論是在台灣的大學還是中國的大學,美國的大學還是甘比亞的大學,德國的大學還是印度的大學,到處都有著「認真積極」的學生,和「態度消極」的學生,而所謂的好壞,頂多反映出兩者「比例上」的差異問題,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必須說,在南京大學的求學課堂中,亦不乏看到上課玩手機、睡覺或者看影片的情況,這也是現今許多交換生回來都會分享的面向,然而我認為還有更重要的一點,也就是我想分享的第二部分,那些所謂「不認真上課的學生」是真的代表不優秀嗎?在這邊我分享兩門課作為例子。

 

    其中一門是大三的「國際政治經濟學」,為小班制,老師上課前三十分鐘多會揀選時事議題供大家進行發想和討論,且多為鼓勵自由提問和發言而非強迫,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下,有別於埋首沈浸在個人的世界中,整個學期的課堂討論愈加熱絡,同時,那些上課看著美國職籃,或者打爐石的學生,仍舊會積極地去表達自身的意見,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看法也都是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可以窺見中國大部分的學生對於文本的重視。

 

 

未命ㄌ111名    

國際政治經濟學老師  苗紅娜

 

 

    另外一堂課是大二的「行政學」為大班制,總共有將近三百個人。不得不說這堂課基本上就是一個大學的小小縮影,認真的學生坐前面,每堂課主動發言,選擇坐兩旁的習慣性滑手機,而最後幾排的更多時候是在睡覺。乍聽之下與我所接觸的大學現況沒兩樣對吧?然而,真正讓我驚訝的是,每當老師點起一名學生進行發言時,十個有九個竟然都能闡述出屬於自己的見解。這的確讓我很震驚,因為以自身的經驗來看,同樣的情況如果是於我身旁發生,十個有七個說不會,兩個說不知道,剩下一個人則是沒到課(我指稱的是上課睡覺、玩手機的人,非普遍情形)。

 

    我想這是一個截然不同的現象,有別於其他交換生的回饋:「啊沒有啦,他們沒有比較認真,也都在睡覺啊」、「其實他們也都不重視課業,都在享受人生啦。」我認為這是我與他人的見解有所差異的地方,但這也只是依照我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享。另一方面,我更想說的是,針對兩岸學生誰比較認真「這個問題」本身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沒有用更積極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人生(這邊用人生而非課業,在於筆者認為成績好,課堂參與積極,並非是衡量一個人的唯一標準)

 

    最後再提及一個現象,由於本人自認知識狹隘,故每每有好的演講,我都會積極參與,並且在演講結束後進一步詢問演講者,因為我覺得這是吸收知識精華的一個重要管道。還記得在大一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情始終讓我耿耿於懷,當時談論的主題是美中俄的三角關係,剛好我也對於這個主題有極大的興趣,故在講者開放QA後,我向講者提出了三個問題,然而在那個當下,我卻收到同為教室內同學的反饋

「欸不要在問了啦,這樣他講完會拖到下課。」

 

短短一句話,雖然知道是一句玩笑,卻也讓我感到深深的悲哀,資源浪費和環境不友善的悲哀。更甚者,筆者習慣於課堂發表自身想法,然而更多時候不是獲得討論的空間,而是非善意的揶揄。為何要提及這些往事?原因在於同樣的我,換了環境,卻是得到不一樣的對待,在那堂行政學的課堂裡,當時我想著要讓大家更加認識台灣,所以主動起身分享了三到四次!而每一次都會有人為之鼓掌,從一開始的一個、兩個,到最後幾乎全部人都鼓掌,我的確感到受寵若禁,我不覺得自己擔當得起,也不是想昭告天下說我是一個追求掌聲和虛榮的人,我只是想指出,在兩者截然不同的學習環境中,哪一種環境更鼓勵你站起來嘗試著表達,哪一種情境更適合你學習分享,哪一種氛圍是值得你我所追求的?

 

 

「風水輪流轉,我們絕對不差,但如今我們也沒有虛耗的本錢了,共勉之!」

 

 

 

33.pic  

 

走出去之後才發現

原來世界這麼大

走出去之後才體悟

原來自己這麼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享受當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