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分享幾個我們參訪的機構,分別是Bread of life、iCater、DC Central Kitchen,為何要將他們擺在一起呢?因為他們都與人直接相關,舉凡遊民、更生人等。憑心而論,我對於與人相關的議題更有體悟與願景,畢竟,人是一種無法離群索居的動物,而所有的問題最終也都與人相關。
以下將從幾個面向跟大家簡單介紹這幾個基本組織,希望能讓對該議題與領域有興趣者能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一、Bread of life
服務內容與目標
協助休士頓當地無業遊民以及低收入家庭解決生活上的困境,像是透過提供疾病管理、戒除菸酒毒品以及輔導就業等服務和計劃來協助對象解決其生活問題。
營運模式
透過募集捐款與徵召志工來提供勞力和資源,並建立許多計畫來解決個別的社會議題。舉例而言,Meal that Heal計畫,每週六上午八點在St. John’s Sanctuary提供早餐給無業人士和遊民。此外,提供免費檢測愛滋並的服務來減少傳染與患病機會。
社會影響力
Bread of Life Inc.有效在其能力範圍內,為當地遊民及無業人士解決部分生活問題,並逐漸擴展其營運規模,期望在未來能與各專業領域合作,為當地提供更加完善的社會服務。
參訪概述
此機構發源於教會救助當地遊民之活動,算是教會從屬之支援系統。大部分的資金來源於政府補助以及私人募款來源。除了資金,其亦需要大量的志工人力以協助維持組織運作,是故,美國團以志願者的形式參加,短短的兩小時左右行程,我們實際操作了他們發餐服務。餐點包過麵包、蛋、馬鈴薯以及果汁飲料,每位遊民可獲得一份。遊民領餐並無資格限制,只要在發放時間來到教會皆可領取。除了每週一次的早餐服務以外, Bread of life尚有盥洗洗浴活動以及愛滋免費檢測服務等等,它的理念簡單且直接,其希望讓所有有需要幫助的人都能獲到幫助。對於Bread of life的組織成員而言,「To keep them alive」本身就是一件重要且值得追求的事情,的確,在宏觀的思考脈絡下,保護生命本身就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
認真的男人最帥?
在一張!
美國團發完餐之後的合照
二、Icater
服務目標
遊民、二度就業者、婦女 / 公司 家庭
營運模式
附屬在松樹街客棧的子計劃,主要靠自身販賣食品餐的收入。包含全職與工讀在內,該NPO目前有500名員工,年預算約4400萬美元。資助源來自個人、基金會、組織的捐款,與市、州、聯邦政府的補助,其中以政府補助占大宗。
簡介
該組織為街友提供了多項救濟手段,屬於一時救急的有下列幾項:街頭巡邏、急用庇護所、食物提供。而根據Pine Street Inn網頁,造成人們無家可歸的原因可分為下列幾項:可負擔住房(社會住宅)過少、貧困、失去收入、心理疾病、酒精與藥物濫用、家暴等,為從根本解決這些問題,他們也有多項方案:租金資助、社會住宅計畫、職業訓練與社會企業、心理輔導與醫療。這些幫助也成功讓許多街友有能力再度回歸社會。
職訓內容
訓練長達24週,並分為兩個部分 ─ 咖啡廳經營與餐點準備訓練。前8週的訓練中,訓練生將會在位於總部的咖啡廳實習,學習基礎的料理與接客技巧。另外也有課堂講座,教授食安、衛生等等知識。授課結束後,iCater也會邀請Boston各大餐廳的廚師為訓練生提供教學(Visiting Chef Series)。第二階段中,訓練生會在iCater的中央廚房受訓,從實務中學習如何準備外燴餐點。每年還會另外挑選兩名畢業生,在結訓後跟著大廚與二廚實習。iCater每年會有近百名的畢業生重新回到餐飲業工作。而iCater的年盈餘將會全額回歸到職訓計畫中。
社會影響力
Icarer有效在其能力範圍內,為當地遊民及無業人士解決部分生活問題,並逐漸擴展其營運規模,從基本生理維持、疾病預防到職訓計畫的提供,一步步的引導受助者擁有自力更生的能力,以其能讓他們回歸社會。簡言之Icater促成兩項重大影響,一個是社會階層的流動,另一個則是讓所有人都擁有「活著」的基本權利。
參訪概述
8/4下午我們前去參訪隸屬於Pine Street Inn底下的iCater社會企業機構。iCater成立旨在為波士頓地區的各個團體以及家庭提供外燴服務,並透過提供餐飲相關的職缺來幫助無業遊民獲取生活技能。除了單純的提供物資及住所上的服務之外,也透過社會企業的營運方式執行職訓計劃,使得這些訪客們擁有餐飲方面的一技之長。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稱這些沒有工作的人為「訪客」,深層的意義在於對於人的基本尊重,還有同理心的發揮,讓他們住在這裡不會覺得是受人恩惠的。在Wellinton執行長呈現的簡報中,我們對於經營社會企業會遇上的困境有了更深刻的體悟,瞭解到他們極欲擴張卻又面臨資金限制的障礙。然而,他們透過不斷地募資、溝通和提案去吸引更多的資金投入,並計畫在附近地區成立餐館來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縱使無家可歸的這個社會議題會很長久地存在社會之中,但他們始終不會放棄幫助那些無家可歸的人的初衷。然而,團員們也對於Icater高規格的安全措施有所疑慮,畢竟,如果Icater是真心接納他們的話,為何還要去擔心他們會傷害到人呢?在許多行為背後是不是已經有了預設立場,同樣的,這樣的舉動對該些「訪客」來說會造成什麼樣的感受,也許都是我們可以延伸去思索與探討的議題。
此處為街友睡覺的地方,最重要的是,它開放給所有人
用心學習Pine Street Inn和Icater的運營模式與社會目標
三、DC Central Kitchen
服務內容與目標
即剩食主義與減少飢餓的融合版,蒐集那些被視為多餘的食物、即將要被丟掉的食物,經過回收加工後,再行利用,以避免食物浪費。另一方面,將回收的食物,製作成健康的便當,並轉而提供給該些弱勢群體。舉凡與學校合作提供健康食物給予學童,同時援助經濟狀況不好的學童,此外,亦提供健康的食物給予低收入戶的家庭,使得每一個家庭都有機會獲得健康的食物。
服務對象
學校單位的學童、低收入戶家庭、街友等無家可歸的人
營運模式與金流
主要是有9個不同的項目所組成的,以「提供健康的食物」為核心主軸。在財務經營的方面,除了有線上募款外,還有與多個餐廳合作,使得組織可以經營的下去。更厲害的是與United Way of the National Capital Area合作,該組織提供經濟援助,使得DCkitchen可以更長久的經營下去
社會影響力
對個體而言,提供健康的食物以及協助那些遊民就業、對群體而言,降低無家可歸的人可能造成的社會亂象,並且給予正確的職涯培訓方向、對社會而言,倡議健康食物使得大眾可以有更充足機會獲得健康的食物,且透過實際的行動,提供更多家戶可以有健康的食物的機會。簡言之,該組織用低廉的價格提供健康的食物,避免低收入戶因為買不起健康食材,而只能選擇垃圾食物,其次,也藉由剩食回收的方式,避免過度的食物浪費議題,最後他更顧及了無家可歸者的安飽與經濟問題
參訪概述
DC central kitchen他們創立於1989年,一開始僅為利用夜店裡的剩菜剩飯解決遊民的飢餓問題作為啟發來發展一個倡議健康食物與剩食主義組織。但是後來發現上述的做法治標不治,同樣的人還是持續接受他們的伙食服務而無發獲得自給自足的能力。意識到這個問題後,他們開始將其服務項目拓展得更加完善。建立在利用剩餘食物提供免費伙食服務的基礎上,他們提供無業人士和社會更生人職業的訓練,大幅降低再犯罪率並提高他們取得工作資格的機率。此外他們更將食物分送到低收入兒童的學校,透過這個計畫來證明學校的餐點是可以很營養、可負擔且環保的。他們不斷強調工作職涯的訓練是協助他們的受眾很重要的一環,這也是「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的精神所在。負責人Andy提到,組織收入來源部分是藉由仲介參與計畫者的工作,向企業主收取佣金以及提供食物與合作對象,其他則是向政府申請補助跟一般民間的捐款。根據財報的數字,組織的收入十分可觀,然而,扣除成本等雜支後,真正盈餘其實不多。「每一步都是艱辛的抉擇」Andy大聲說道參訪過程中,我們發現廚房內設施完善,一天平均有70位志工幫助廚房餐點準備,他們通常會提前一天準備隔天的食物。Andy說他們都工資皆以能維持基本溫飽為基礎,雖然在這組織無法賺錢,但是這是一份能幫助他人的工作,協助他們翻轉人生。特別的是,他們幫助訓練對象也不只以街友為主,也幫助那些苦難家庭的孩子可以穩定食物來源,並且提供訓練給更生人。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地方。
圖為下週學童們的菜單
孩童手上的健康餐食,就是出自於他們手中
DC Central Kitchen著實為一成功之社會企業案例
下圖為三個組織的簡單歸納與比較圖
希望能讓大家清楚三者彼此相似與相異之處
接下來有關美國行的文章還有兩篇,一篇是從事堆肥領域的組織整理與比較,另外一篇是跟大家分享自身如何準備這次的活動,希望可以給對該研習營有興趣的人有一可準備之方向,如果有問題也歡迎直接私訊或留言詢問我!
美國團街拍Ya
特別感謝Bob、維遠、君維部分整合資料提供
留言列表